今天是:
崇德 尚学 敬业 创新

耕读教育

耕读教育

当前位置: bet356亚洲版体育官网 >> 耕读教育 >> 正文

耕读十讲|第二讲-读以会神,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23-11-16         浏览次数:

中国的文化精神是包罗万千、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的品性是彪炳史册、影响深远的。中国人讲究“精气神”,强调人要活得有精神。中华文明能成为世界所有文明中唯一一个福泽细长、传承至今的文明,靠的是其本身所蕴含的独特长处和巨大精神力量。今天,我们将共同探讨这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的内核。

一、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体现着人们的思想水准和价值追求。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精华和内在本质,是中国文化发展延续的内在动力,是中国文化不断前进的核心思想。被称为中国文化历久弥新的“发动机”。中国文化精神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结构复杂的有机系统,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接近物质、“形而上”、像阳光普照一样对生产实践有着指导作用的......无论什么样的样态和内涵,都延续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二、耕读与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是历代人民大众共同创作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由于文化精神属于形而上学的内在思想,是中国文化拓展繁衍的内在动力,因此,每个人的贡献肯定有所不同,在于中国长期保持不变的社会分工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士农工商”,而“农”为耕者,代表勤恳劳作的老百姓。

而历朝历代的“士”为读者,担任着精神导师,灵魂塑造者的角色,二者的结合,在中国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在其形成过程中,耕读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中华文化净胜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耕读养精神”。为养成中国文化精神做贡献的有“耕者”和“学者”,耕者长于实践,学者构建思想二者都有自身的精神追求。耕读养精神,学者总其成。无论是《大学》,还是《实践论》,都指出通过实践来研究耕读中的中国文化精神。

三、中国精神绽放光华

中国精神多姿多彩,精彩纷呈。而有七个精神能较好的突出中国精神的内核,分别是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守正精神、勤勉精神、仁爱精神、牺牲精神、民本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爱国精神的最好写照;而所有的一切都在日新月异,创新精神更是必不可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守正精神使人恪守本分,守身至正;唐僧西行五万里,一生坚守勤勉精神;孔孟之教,推崇仁义,仁爱精神从古至今,一直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人富有牺牲精神,代表人物就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为新中国付出巨大的牺牲;民为本,民本精神体现着中国人崇尚生命、体恤百姓、重视民众对历史的贡献等价值取向。

四、中国,礼仪之邦

中国被全世界赞誉为“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以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系统丰富、多种多样的礼节和仪式,并且不断改善和发扬。孔子曾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商朝就沿袭了夏礼,并对他进行修改完善;周朝沿袭了商朝的礼节制度,同样进行了增删和改进。礼节礼仪不断深入人心,中国人尚守礼节的风气日渐深厚,为世界各国带来了一个文明大国的儒雅形象。

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不遗余力的推广宣传尚礼守节的风气,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儒雅礼仪在学习和继承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抱残守缺。

五、中国文化与外国的交流

中国对外向来秉持包容怀柔精神。从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支援第三世界国家,都展现了中国在与外国交流时的大国风范,而和平相处时也有自己的原则。外国人学习中国的文化精神的例子不胜枚举,“遣唐使”最为众所周知。正是像他们这样虚心向中国求教的外国人,中国文化精神才得以走出国界,影响世界。

六、中国文化对当代中国的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中,明确肯定了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植根在中华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土与根、源与流来说明中华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意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华文化发展长河的内在延伸。

因此,中国特色不是外在于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而是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化有着内在的承接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自觉地理解这种关系,自觉地以中华文化为其历史源头。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充沛的资源养分,充分吸收中华文化的营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成长发展,这是弘扬中华文化的直接现实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内核。从耕读中体会中国文化精神,从行动上传承中国文化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