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亚洲版体育官网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介绍
可持续发展导论
Introd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课程编号:03600369x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
总学时数: 32
总学分: 2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
先修课程:环境学概论
大纲主撰人:韩伟
内容简介
本课程以树立学生环境危机忧患意识,培养学生基本的环境保护常识为出发点,着重讲解当前全球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全球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存在的矛盾,揭示人类、环境和生态系统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并介绍相关的实施方式与评价标准;通过比较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与环境污染末端治理观念的之间的显著差异,提出解决环境污染、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类永续、持久发展的新途径。
教学大纲
课堂讲授部分
(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环境科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本章要求:(1)能够理解环境和生态之间的区别;(2)掌握环境、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范畴。
本章重点:(1)环境问题的由来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自然资源短缺(2学时)
第一节自然资源概述
第二节水资源
第三节土地资源
第四节能源
第五节矿产资源
本章要求:(1)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属性;(2)充分认识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3)了解当前全球范围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以及能源等几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章重点:(1)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属性;(2)典型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章 生态系统退化(4学时)
第一节生态系统概述
第二节自然生态系统退化
第三节生态系统退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本章要求:(1)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特征与分类;(2)掌握生态系统退化的基本表现形式;(3)了解海岸带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等几种重要的生态系统退化的表现形式;(4)理解生态系统退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本章重点:(1)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2)生态系统退化的基本表现形式;(3)生态系统退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环境污染(4学时)
第一节 环境污染的定义
第二节 水污染
第三节 大气污染
第四节 土壤污染
第五节 固废污染
第六节 环境物理性污染
本章要求:(1)掌握环境污染的定义以及形成原因;(2)了解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废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几种类型污染的危害。
本章重点:(1)正确认识环境污染产生的本质原因;(2)了解几种典型环境污染的危害。
第五章全球环境问题(2学时)
第一节气候变化
第二节臭氧层损耗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锐减
第四节海洋污染
第五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
本章要求:(1)掌握导致气候变化的成因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2)了解臭氧侧损耗的原因及危害;(3)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重要的作用;(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种类。
本章重点:(1)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几种形式以及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2)掌握生物多样性的范畴及其重要性。
第六章可持续发展的由来(2学时)
第一节《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反思
第二节《增长的极限》
第三节《我们共同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
本章要求:(1)能够掌握《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和《我们共同的未来》所倡导的主要思想及其在当时的重大意义;(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内涵;(3)了解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范畴。
本章重点:(1)正确体会《寂静的春天》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贡献;(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目标及核心意义。
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2学时)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章要求:(1)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2)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几种观点之间的相同点及区别;(3)了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
本章重点:(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八章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2学时)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单一指标方法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多指标加权评价方法
本章要求:(1)了解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指标体系;(2)掌握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3)了解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单一指标方法和多指标加权评价方法)。
本章重点:(1)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及相关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2)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本过程。
第九章循环经济与循环社会(4学时)
第一节循环经济
第二节循环型社会
第三节循环经济的国际实践
本章要求:(1)掌握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的概念;(2)了解循环经济所体现的新型观念;(3)明确循环社会所包含的内容。
本章重点:(1)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的概念;(2)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区别;(3)循环经济与循环社会之间的区别。
第十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4学时)
第一节 <![endif]>基本措施与基本途径
第二节 <![endif]>环境法制概述
第三节 <![endif]>清洁生产概述
第四节 <![endif]>生态环境保护
本章要求:(1)掌握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基本途径;(2)掌握清洁生产的定义及内涵;(3)理解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本章重点:(1)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基本途径;(2)清洁生产的内涵。
教学大纲说明
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及教学任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所需先修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现象,在明确产生上述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障碍的基础上,对当前人口发展状况及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培养学生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便于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需要学生先修环境科学概论类课程。
二、教学要求及选编教材的依据。
总的教学要求是:
当前环境污染及资源短缺问题的成因及程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义与发展历程,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与传统的环境污染末端治理之间的本质区别等几个方面。理解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与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重要性是课程的重点。
选用教材依据:
周国强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许多国家重点大学也采用此教材。
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课程提问、习题、考试等各种形式相结合,采用板书授课的教学手段。自学和讨论等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查阅有关参考书和文献资料,加深对本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拓宽知识面,为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四、改革思路和说明。
力求把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完美结合。